
【初夏金工】
2018.6.8-6.30|藝風巷
參展金工創作者:白瓊如、陳嬿如、陳盈綾、曾于真、何畇靚、林子曜、田暖晴、韓靜葶、羅立凱
mini cheese 一群正在回溯或者經驗自己生命中某種形式斷點的人,我們想知道,這樣跨越了一條細縫或一道鴻溝的狀態,是否以不同的形式發生在不同的創作之上,而此次我們想針對金工以及飾品創作的領域,進行一趟交流與分享。
試想身為一名金工創作者,是否曾經思考過藝術與工藝、職人與藝術家之間,那條曖昧不明又不易橫跨的分野。當試圖伸手觸碰的同時,是否曾經在創作上讓你感到躊躇不前,不斷與頹敗擦肩,又或者反之因此豁然開朗,開啟創作上的靈光?
我們邀請多位金工創作者們參與此次平行展「初夏金工」,創作者透做金工作品,談談曾經對自己在思索金工創作的路上,是什麼為他們帶來斷點一般的影響,讓我們一起分享身為一位創作人,這些生命中的瑣碎是如何漸漸形塑自己創作的面貌。
初夏金工—創作者分享會
2018.6.16|14:00|藝風巷




邀請本次參展金工創作者:何畇靚、林子曜、韓靜葶,創作者將親自分享作品與創作歷程,三個完全不同的風格與路線,他們如何在金工的創作路上打開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,一起來聽聽他們對金工創作的想法與未來的想像,邀請您與創作者們近距離交流。
活動主持、策劃|孫荷
攝影紀錄|杜岳軒
影片製作|陳靖宜
【初夏金工】創作者分享會 part1 開場
【初夏金工】創作者分享會 part2 林子曜
【初夏金工】創作者分享會 part3 何畇靚
「初夏金工」展覽策劃|孫荷
大家好,我叫孫荷,是這次迷你趨勢未來的觀眾平行展「初夏金工」的主要負責人。首先要感謝大家前來參加這次的分享會,我先來聊聊為什麼會有這個平行展的產生。
其實這次的平行展很單純,甚至稱不上有策展,它的起因只是因為我個人開始做金工了,然而認真細說起來,還是跟我們所期待迷你趨勢的發展是有相關的。一直到去年年底,雖然迷你趨勢的成員們一直都有定時開會討論這檔展覽,但其實我們對於這個團體的「共同目標」跟「期望發展」都還非常不確定跟模糊,甚至有點恐懼,因為若是沒有目標,我們有很大的可能變成只是一群聚在一起用藝術取暖的人,這種取暖的方式在學生時代我們都見過也體驗過了,它只能給一小群人有短暫的溫暖,一過了就什麼也不剩了。我們都很憂慮,希望彼此不要變成彼此取暖的存在。最後我們決定從彼此開始,試圖先尋找自己的定位,再整合各自的處境,我們慢慢發現到其實彼此之間的差異已然產生,於生活、於工作、於創作,其實真正連結我們最多的除了彼此的友情外,是我們仍然佔據身體跟心裡很大一塊對於創作的無法割捨。
有來參加過開幕的朋友應該知道,其實我們有一半的人是已經畢業並且就業,我們跟所有同年齡的人一樣,有著各自生活的壓力,在社會上扮演著應有的角色,但想要保有自我,不甘於被現實綁架,成為教科書般所謂社會人士,甚至於根本上,社會人才是我們cospaly的狀況,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,我們試圖給自己建造平台,而平台這個概念,讓我們連結到了這幾年很多人提及到的共享資源跟斜槓青年的概念,我們開始想像,在這一群人裡面有這不同領域不同行業,卻又離不開藝術邊緣的人,如果這些資源能集合在同一個地方,是不是我們可以在藝術這個領域,用非典型非學院的方式,提供給藝術相關工作者一個資源的大平台。
這是我們對迷你趨勢未來的想像,而初夏金工可能會是我們的起點之一。在邀請各位金工創作者的文章裡我曾經提出幾個問題__在藝術與工藝、職人與藝術家之間,是否有那條曖昧不明又不易橫跨的分野? 當試圖伸手觸碰的同時,是否曾經在創作上讓你感到躊躇不前,不斷與頹敗擦肩,又或者反之因此豁然開朗,開啟創作上的靈光。
其實可能答案早就出現在某本厚重的論文裡,可是讀過,並不代表我們能真正理解或認識,在我自身從純藝術創作到現在更接近工藝創作的過程,在從學院進入職場又回歸兼職創作的過程中,我開始理解到了殿堂試的標準不是唯一,很多時候現在大家崇尚的創作方法也可能僅淪為一種形式風格,對於現在的我來說,創作跟藝術可能更多來自生活跟真實感受的一種轉換,一種換句話說,或更簡單,對於一種喜歡的長久執著。
在這次初夏金工創作者的作品之中,我看到了各種不同的嘗試,有成熟老練而且非常忠於自己的作品,也有在金工創作中非常具實驗性質的,當然也有很精緻美好的飾品創作,其實在當中我們都可以隱約地看到他們在觸碰著前面提到的問題,像是金屬工藝創作這樣,先培養精練的工藝技術,並且把配戴、考慮人圍先決條件的創作方法,在純藝術創作的範疇中是少見的,或許這也是工藝跟藝術最巨大的差別,但之間所謂的高低優劣,我想已經漸漸弭平,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。